>
孝女曹娥:为父投江的悲壮故事
曹娥,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一位孝女,以其感人的孝行和悲壮的牺牲成为了端午节传说中的重要人物。她的故事在千百年来被传颂,激励着人们对孝道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。
曹娥之父曹盱为一村巫祝,能"击鼓跳舞,以娱乐神灵",由此得到乡民的拥戴。东汉汉安二年(143年)的端午节,曹盱在舜江中为乡民作"迎涛神"之舞,不幸溺水身亡。其尸首亦漂流到江岸。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,日夜号泣,乡民纷纷划船前来捞救。曹娥投江后,在曹盱尸首入水处,连续七日七夜,乡民都在此投饭食、丢铜钱,希望能以此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使其不再咬食曹盱尸首。然而,人们所投下的东西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乡民疑惑,便相互议论,有的说饭食被蛟龙吃掉了,有的说铜钱被大鱼衔走了。这时,有年长的乡民忽然想起,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:"饭食投入江中,若能喂饱蛟龙、大鱼等水族,它们自然不再咬食尸体。"人们便又开始纷纷投饭食、丢铜钱。
这时,奇迹出现了。饭食虽然依旧消失得无影无踪,但奇迹的是,从曹盱投尸首处开始一直到下游十余丈处,竟有无数饭食及铜钱冒出水面。更令人惊异的是,饭食和铜钱在水中形成了一道窄窄的青苔屏障,覆盖在江面上。人们被这一奇观所吸引,纷纷划船前来观看。一时间,江面上人头攒动,人声鼎沸。
突然间,"轰隆"一声巨响,江面上一片翻腾。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,待江面平静后才看清楚,原来在曹盱尸首入水处涌出了一座新的沙洲。更令人惊异的是,这座沙洲呈圆形,如同团团绿萍一般漂浮在江面上。由于它是沙质土壤,所以与岸边其它沙洲不同,其上长满了浓密的青苔。于是人们便将这座沙洲命名为"曹娥沙"。
曹娥的孝行感动了上天。汉孝女曹娥碑在元代被重新加盖并题字“汉孝女曹娥之墓”。至明代朱权为越王族裔,永思孝祖建立了曹娥庙至宣统二年(1910年)五月二十二日汤寿潜为孝女曹娥撰立了《孝女曹娥碑》,该碑至今尚存。据传在曹娥投江后当晚的五更时分,突然雷声隆隆,电光闪闪。一时间江水猛涨到与岸齐平。乡亲们十分奇怪:以往每年此时都是水位下降,为何今年反而上涨?是不是曹娥为国尽忠了!"雷公雨婆"上天了!人们议论纷纷。
天亮以后,人们来到江边一看,"哇!"都吓呆了。只见曹娥庙前的阶梯下有五个孔穴,都在汩汩地冒水出来。人们突然明白过来:这肯定是"雷公雨婆"在助威风,给乡亲们泄愤啊!于是人们更加怀念曹娥姑娘了!后来人们还把这些孔穴叫作"雷公穴"。
如今每逢端午节来临之际,上虞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孝女曹娥。千百年来,"孝感动天"的美丽传说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着。